Archive

Archive for July, 2011

亞庇分會圓滿舉行《健康素食品嚐會》

July 30th, 2011
Comments Off

保護生態環境,愛護地球是當今當務之急,為了讓廣大信眾長養慈悲心,不殺生而護生,國際佛光會亞庇分會經於7月30日晚上,於達邁道場圓滿舉行「健康素食品嚐會」,舉辦目的尤其是希望初學佛者對健康素食的關注,藉此能引發慈悲心的滋長,約70餘位會員、信眾參與。

當晚,理事們使出渾身解數,大顯身手,各自帶來十數樣不同風味的東西方鹹甜素食,計有糯米飯、廣式炒麵、素蝦麵、日本壽司、槟城rojak、素奶油蝦、悶冬菇、悶豬腳醋等等,讓大眾驚喜吃素也能多樣化。不少人表示難得 同時能品嚐到多人的手藝,因此把握難得的機會互相交流烹調心得。

隨著,大家與分組別與主題分配分享討論素食品嚐會的主題,主要為環保與心保 – 珍惜生命、保護地球、吃出健康。佛教對素食之重視,大家亦清楚明暸,主要為尊重生命,不殺生可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吃素可以救地球」為地球善盡責任; 吃素吃得健康、吃出慈悲、吃出覺醒、吃得歡喜。

接着,監寺覺度法師為信眾們慈悲开示, 講授「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吃素確實比較接近道德,也可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耐力。」「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吃素的重點並不 在於吃菜或吃肉,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是最重要。佛教提倡素食,用意是讓發心信佛、學佛的人都能夠擁有「素心」;心地清淨、善良、簡樸才是最重 要,從減少吃葷食開始,逐漸增加慈悲心,自然能培福增德。法師也提到,人 间有不同的四食翻译叫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只有我们欲界的众生有,其它二界的众生没有;触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外表接触得到的感 受,这是通三界的;思食是我们对食物的期望结果而产生的感受,也是通三界的;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同样也通三界。

最後, 主辦單位冀望每一位佛光會員、信眾皆是香積菩薩的化身,除了在廚藝上更上層樓,也能以養生素食廣結善緣,為身心靈環保盡一份心力。

佛光新聞

沙巴信眾同慶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

July 17th, 2011
Comments Off

俗諺云:「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聞聲救苦,早已深植人民的心中。佛光山沙巴禪淨中心為效法觀音精神,每年農曆二、六和九月舉辦「大悲懺法會」和「觀音法會」。

2011年7月19日,时值农历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禪淨中心为报菩萨慈恩,分別於7月16和17日,假亞庇禪淨中心和斗湖第二分會會所圓滿啟建「大悲懺法會」。兩堂法會共接迎了兩百餘人出席,在監寺覺度法師帶領下諷持《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懺法》,護法信徒虔誠供養、至誠頂禮諸佛菩薩與賢聖僧、發願、誦大悲咒、懺悔及祈願文。覺度法師會後更為眾開示觀音菩薩發願偈,勉勵大家效法觀音菩薩浩瀚廣大的慈心悲願。最後常住以大悲咒水和結緣品發予參加的信眾,信眾們個個滿載法喜而歸。

大家更於正日出席【觀音法會】,在覺度法師引領下諷誦《觀世音菩薩普门品》。會上每個人將手上的燈點亮,到佛前獻上他們的心燈,但願藉助佛的智慧明燈引燃我們的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覺度法師後為大眾開示觀音菩薩十四無畏,希望大家皆能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

佛光新聞

2011年第三季佛光感恩慶生會場面溫馨圓滿舉行

July 9th, 2011
Comments Off

國際佛光會亞庇分會經於7月9日晚,假達邁道場圓滿舉辦「佛光感恩慶生會」,近100餘名佛光人齊聚一堂,共同為7月至9月份生日的會員們慶生。

晚宴後,監寺覺度法師帶領信眾諷誦《藥師灌頂真言》及「生日祈願文」,在莊嚴肅穆的誦經儀式後,壽星們在佛前獻上一盞心燈供佛,為自己及父母祈福祝禱,功德回向。過後法師為大眾開示, 勸勉大眾以一個不同的方式和心念一起來慶生; 1) 說一句好話慶生;2) 做一件好事慶生 3) 存一個善念慶生 4) 積一些功德慶生。接著,覺度法師與大眾分享在沙巴仙本那舉辦、由陳怡安博士主持的「領導與溝通培訓營」中提到沙巴佛光人展現了群性精誠的團結力量,深受教授團的好評。最後覺度法師以大師人間萬事「十力」勉勵佛光人要不斷的學習到精力、活力、學力、自覺力、耐力、能力、定力,念力、心力。盡情揮灑自己的生命力,不辜負父毋給予我們的這一期生命。

隨著,一連串精彩的表演,晚會進入了當晚的高潮,隨後眾壽星們齊齊切蛋糕、共同許下生日願望!伴著滿場的生日快樂歌,大眾沈浸在一片歡樂海洋裏!

佛光新聞

新馬佛光山僧眾在總住持覺誠法師率領下蒞臨沙巴

July 6th, 2011
Comments Off

 

IMAG0329DSC_2604新加坡及全馬來西亞佛光山法師一行37人在總住持覺誠法師的率領下,於七月四日至六日,前來沙巴斗湖進行住眾會議及培訓課程,由國際佛光會沙巴協會幹部接待。

會議前,法師們一起導讀開山宗長師父上人與宗風傳承。會議中,主要商討新馬佛光山弘法支援及下半年的活動等20個議案。會議結束後,在沙巴禪淨中心當家覺度法師的安排下,分別前往沙巴協會斗湖大福分會及第二分會會所。總住持並給予理事們讚揚鼓勵,雖然常駐法師不在斗湖,理事們卻仍持有常住和佛光會的宗風、精神理念,更望幹部繼續護持道場,讓斗湖發光發熱。

另外,總住持等僧團也參訪了仙本那普明寺、斗湖佛光寺,及普門幼稚園等,並為當地信眾進行誦經祈福及開示,祈願仙本那大環境包括世界第三大珊瑚潛水海域及斗湖等居民都能平安吉祥。此行受到沙巴拿督丘民揚伉儷、拿督斯里邦里瑪顏少華,華人甲必丹拿督周燕山及拿督蔡振華賢伉儷等親自引領大眾介紹仙本那和斗湖文化。

佛光新聞

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親臨主持佛光會幹部培訓營

July 3rd, 2011
Comments Off

由國際佛光會沙巴協會承辦的新馬2011 年領導與溝通培訓營于7月3日圓滿結束。來自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沙巴協會及國際佛光會汶萊協會的43位理事幹部於7月1日至3 日,集聚在沙巴仙本那,參加3 天2夜的領導與溝通培訓營。新馬縂住持覺誠法師,沙巴覺度法師及新加坡妙穆法師出席輔導。

新馬縂住持覺誠法師在開營儀式上表示,仙本那是神仙本來在那的地方,也是馬來西亞人的國土。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學習,心要像仙本那大海一樣清澈,不要受到污染。人間佛教不是說的,是要做的,大師在推展人間佛教從來沒有埋怨,希望大家能建立起共識,更堅強地來分擔師父上人給我們的使命。法師們很願意為所有的在家眾付出,相信理事門也能讓佛光會發光發熱,給其他人做好的榜樣。

陳怡安博士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曾任美國敏尼格行為科學中心諮商督導及美國國際訓練學院院長,並曾在台灣科技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陳教授在主題演講“領導力與溝通之你儂我儂”,闡述領導者的角色。他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引述地球60億人口,大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應該心心相印,把人看成是人,學習三聼:傾聽、深聼、諦聽。人與人溝通,要尊重別人,聼了要接納、要肯定。我們要接受別人的提議,要把對方的重點清除歸納,重點定了之後,要向對方重復,決定話題是對方的表達意識。我們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做出面對、應對的回應。 時時刻刻給人家希望, 而麻煩就是菩提。陳教授在下午的電影欣賞會,與“打不倒的勇者”,激起大家對南非領袖曼德拉的偉大人格與領導的感染力。

李秀卿老師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關係”的課題,引導大家以演戲表達朋友、僧眾、家庭、職場與佛光會之間的關係。大家精湛的演出博得如雷貫耳的掌聲。陳怡安博士總結表演時表示,大家用眼淚在溝通的過程把人物都演活了,也看到人物角色深情地流出。從佛光會我們看到星雲大師,表達了領導者含有的深度。只要是人,都要懂得處理情緒;處理不好大風大雨就要來了。每個人都有背景及不同的成長,佛光會最大的使命,就是要聯係大家,激發自己的能量。當義工就要心甘情願,欣賞別人的長處,就能把事情做好。

陳怡安在“領導者的自覺”演講中,闡述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人要有自覺反應,沒有經過反思,人不能得到利益。我們的能力是無窮無盡,就算做出錯誤的決定,還是要承擔;只要懂得謙卑,就能成就大事。領導人要有遠見。要把人才訓練好,星雲大師管理5大洲及僧團,就是集體創作的顯現。

在佛光人座談會中,總住持覺誠法師以“環保與心保” 為主題,讚揚沙巴人做事的老實及按部就班的精神。學佛要有正知正見,大家要有願力改變自己的正念。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就是因爲有願力,才能承建佛陀紀念舘、佛光大學、中學、報紙及文化教育。我們的法身慧命只有一次,不論貧窮與富貴,不要令内心的法,讓佛陀失望。人要懂得謙卑幫助別人。在環保的課題上,法師建議佛光會領養海域,不要丟垃圾到海洋,盡力維護海域的乾淨。各佛光幹部也針對會員、活動及理事的問題,提出建議。

覺誠法師也以“傳燈樓”的影片,闡述佛光山的宗風,介紹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的道場,要行菩薩道,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佛光人的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尊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更是佛光人須要實踐的精神,畢竟人成既佛成。

汶萊協會署理會長符蓉花分享其學習心得,表示參加了培訓課程學習如何與理事、佛友及朋友們溝通,把信心找回來。課程中的三聼:傾聽、深聼及諦聽,更是以後溝通的指引。沙巴協會署理會長范誼全通過表演真人真事,反照自己的缺點。感恩覺誠法師在早上禪修時,幫忙排鞋子。佛光第二分會督導李慶云分享課程可以加強自己在與義工們溝通方面方法,了解自己知識的缺乏。看到老師們在擺設的變動,也可以鼓勵佛友們在以後公開講座的擺設創作。沙巴學會會長司徒偉新認爲這次是撿到寳,自己内心感覺慚愧。原來身為一個會長,需要這麽多的要素,溝通不是簡單的事。

這次的培訓營成功的讓學員們了解到領導者務必懂得「讀到」對方的感覺,以及自己的感覺。同時,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並且要不斷自覺內修。

佛光新聞